[1] 肖前慧, 牛荻涛, 朱文凭. 冻融环境下混凝土强度衰减模型与耐久性寿命预测[J]. 建筑结构, 2011, 41(增刊2): 203-207. [2] 张恺, 王茂华, 尹志刚, 等. 冻融循环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孔隙损伤劣化研究[J]. 建筑结构, 2023, 53(增刊2): 1342-1346. [3] 张一奔, 徐飞, 郑山锁. 冻融损伤混凝土研究综述[J]. 混凝土, 2021(3): 10-14. [4] 袁立月, 陈克政, 彭飞, 等. 冻融循环作用下陶粒混凝土抗压性能研究[J].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(中英俄文), 2023, 14(4): 81-87. [5] 王起台, 任根立. 冻融循环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抗压和抗折性能分析[J].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23, 32(4): 6-12. [6] 张恺, 尹志刚, 陈晨, 等.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再生混凝土冻融损伤特性研究[J]. 人民长江, 2023, 54(8): 221-226. [7] 宋宝峰, 王丽, 李和玉. 冻融循环作用下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衰减特征与微观机理[J]. 辽东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23, 30(2): 123-129. [8] 邓祥辉, 张鹏, 王睿, 等. 青藏高原地区纤维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与损伤模型研究[J]. 硅酸盐通报, 2023, 42(9): 3143-3153. [9] 李国东, 张楠. 混杂纤维混凝土抗盐冻性能试验研究[J].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23, 42(2): 165-171. [10] 李伟, 闫科伟. 纤维混凝土抗盐冻性能试验研究[J]. 公路, 2020, 65(5): 253-257. [11] 郝伟, 徐英国, 曾运财, 等. 芳纶纤维布约束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与损伤模型研究[J]. 铁道建筑, 2013(1): 129-133. [12] 苗吉军, 曾在平, 刘延春, 等. 冻融循环下玄武岩纤维加固混凝土构件性能研究[J]. 建筑结构学报, 2010, 31(增刊2): 266-269, 314. [13] 张晓锋, 卢浩, 高渊. 冻融循环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[J]. 混凝土, 2023(11): 12-16, 19. [14] 薛文, 王腾, 程文杰, 等. 低温冻融循环对陶粒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[J]. 硅酸盐通报, 2021, 40(3): 821-828. [15] 吴伟, 冯虎. 碳纤维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研究[J].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, 2021(10): 13-18. [16] 张景丽, 纠永志. 高温作用下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与动态力学特性研究[J].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, 2022(8): 58-63, 69. [17] 张晓锋, 卢浩, 高渊. 冻融循环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[J]. 混凝土, 2023(11): 12-16, 19. [18] 罗恒勇, 江俊松, 赵康. 基于能量耗散冻融循环下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损伤特性[J].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, 2023(5): 86-93. [19] 宋萌萌, 吴文飞, 周恒. 不同应变率下碳纤维布约束混凝土单轴压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[J].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, 2023(6): 80-87. [20] 陈峰宾, 许斌, 焦华喆, 等.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纤维分布及孔隙结构表征[J].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, 2021, 50(2): 273-280. [21] 侯敏, 陶燕, 陶忠, 等. 碳纤维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与分析[J]. 混凝土, 2020(1): 74-77. [22] 陈庆丰, 李少帅, 余龙泽, 等. 碳纤维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研究[J].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19, 31(4): 28-31. [23] 安凯旋, 王旭月, 刘中宪, 等. 纤维布约束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[J]. 建筑结构, 2021, 51(11): 129-135. [24] 杨鑫, 于奎, 吉冯春, 等. SiO2/KH560改性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[J]. 硅酸盐通报, 2024, 43(1): 102-112. [25] 李方元. 纤维增强混凝土性能、理论与应用专题介绍[J]. 同济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 2023, 51(12): 1788. [26] 王莉, 姜世超. 动载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能量耗散特征与破坏损伤规律[J]. 硅酸盐通报, 2024, 43(2): 456-465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