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王同军. 中国智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[J]. 中国铁路, 2019(1): 9-14. [2] 邓金鑫, 陈少军, 张羽, 等. 复合材料设计、分析和工艺软件发展现状[J].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, 2019, 44(3): 42-51. [3] 樊星.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[J]. 化学工业, 2019, 37(4): 12-16. [4] 杨坤, 张玮, 杜度.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进展[J]. 玻璃钢/复合材料, 2019(9): 110-118. [5] 杨述松. 基于二次开发的复合材料优化技术研发[D]. 重庆: 重庆理工大学, 2015. [6] 赵渠森. 复合材料手册[M]. 北京: 机械工业出版社, 2003. [7] 赵亚峰, 陈锡嘉. 机车司机室复合材料选用原则[J].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, 2019, 44(5): 47-53. [8] 詹沛. 高铁车厢分层复合材料声学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[D]. 青岛: 山东大学, 2014. [9] 王文斌, 冀温源, 张栋栋, 等. 地铁车辆司机室碳纤维复合材料头罩的分步优化设计[J].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, 2017, 11: 27-31. [10] 王明猛, 肖守讷, 阳光武. 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速列车头罩上的应用研究[J].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, 2015, 38(z1): 53-57. [11] 陈越, 张蕾. 基于OptiStruct的复合材料发动机罩结构轻量化设计[J]. 机械设计与制造, 2018(8): 122-125. [12] 邢思远, 刘洪新, 张玉生. 卫星高稳定复合材料框架结构仿真优化[J]. 玻璃钢/复合材料, 2019(11): 12-17. [13] 马瑶, 王雷, 梅元贵. 速度350 km/h高速列车车体时间常数气密阈值特性初探[J]. 铁道机车车辆, 2019, 39(5): 47-52. [14] 谢宁, 卢耀辉. 高速列车车体刚度及强度计算分析[J].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, 2016(2): 94-95. [15] 宋烨, 邬平波, 贾璐. 气动载荷对高速列车车体疲劳强度的影响[J]. 计算机仿真, 2015, 32(2): 194-199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