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朱国辉, 郑津洋. 新型绕带式压力容器[M]. 北京: 机械工业出版社, 1995: 84-91. [2] 丁宝庚, 杨福江. 缠绕张力公式的研究[J]. 玻璃钢/复合材料, 2000(6): 3-8. [3] 郑长良, 任明法, 陈浩然. 具有内衬缠绕式压力容器缠绕过程的有限元模拟[J]. 机械强度, 2006, 28(6): 913-918. [4] 任晓辉. 复合材料层合/夹层板分析方法[J].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, 2008, 25(4): 48-51. [5] 苏镜元. 缠绕张力对复合气瓶内胆应力影响[D]. 大连: 大连理工大学, 2009. [6] 刘国玺, 王震鸣. 复合材料多层板壳有限元研究现状[J]. 力学进展, 1984,14(4): 415-419. [7] 王友红. 采用Shell单元进行结构安全评价与性能评估的探讨[J]. 大氮肥, 2004,27(6): 397-400. [8] 舒小平, 江永真, 史林兴. 精确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有限元模型[J]. 淮海工学院学报, 2003, 12(1): 8-11. [9] 陈浩然, 史一兵. 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应力分析的混合有限元法[J]. 计算力学学报, 1990,7(3): 12-18. [10] 古海波. 全缠绕复合气瓶预紧压力和缠绕层厚度的优化[D]. 大连: 大连理工大学, 2006. [11] 梁吉鹏, 马斌捷. 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层间应力分析综述[J]. 强度与环境, 2013, 40(2): 33-42. [12] 张国. 具有金属内衬的纤维缠绕复合容器的结构分析[D]. 大连: 大连理工大学, 2003. [13] 王静娴. 大容积全缠绕复合材料气瓶设计方法研究[D]. 太原理工大学, 2015. [14] 王新敏, 李义强, 许宏伟. ANSYS结构分析单元与应用[M]. 北京: 化学工业出版社, 2011. [15] 岑松, 龙驭球, 姚振汉. 基于一阶剪切变形理论的新型复合材料层合板单元[J]. 工程力学, 2002,19(01): 1-8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