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能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组. 2011-2020年我国能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[R]. 北京: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, 中国科学院, 2010. [2] 戴兴建, 邓占峰, 刘刚, 等. 大容量先进飞轮储能电源技术发展状况[J]. 电工技术学报, 2011 (7): 133-140. [3] 戴兴建, 李奕良, 于涵. 高储能密度飞轮结构设计方法[J]. 清华大学学报, 2008, 48(3): 378-381. [4] 李远景, 张安喆.飞轮电池控制技术与发展[J]. 科技信息, 2008(30): 38-39. [5] 马立, 王存斌, 白越, 等. 卫星复合材料储能/姿控一体化飞轮的设计制造[J]. 宇航学报, 2009, 30(1): 290-292. [6] 张振龙, 高琳. 复合材料飞轮研究进展[J]. 纤维复合材料, 2014(2): 56-58. [7] 李文超, 沈祖培. 复合材料飞轮结构和储能密度[J]. 太阳能学报, 2001, 22(1): 96-101. [8] 张维煜, 朱熀秋. 飞轮储能关键技术及其发展现状[J]. 电工技术学报, 2011(7): 141-146. [9] 宋以国, 李翀, 李文逸. 复合材料飞轮转子成型工艺的有限元分析[J]. 机械科学与技术, 2013, 32(10): 1456-1460. [10] 汤继强, 张永斌, 赵丽滨. 过盈装配的金属轮毂-复合材料飞轮转子[J]. 光学精密工程, 2013, 21(10): 2639-2647. [11] 秦勇, 夏源明, 毛天祥. 复合材料空心飞轮多环套装整体变形及应力简化精细分析[J]. 复合材料学报, 2003, 20(5): 95-99. [12] 丁肇, 何林, 孔繁鑫. 复合材料飞轮多层过盈分析[J]. 现代机械, 2014(1): 24-27. [13] 徐芝纶. 弹性力学(第四版)[M]. 北京: 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6: 71-91. [14] 李松松. 碳纤维复合材料高速转子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储能密度优化[D].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, 2000. [15] 刘刚. 纤维束张紧力对复合材料飞轮强度影响分析[J]. 有色设备, 2013(2): 24-26. |